今(2009)年7月8日是印尼自十年前改革開放以來,第二次成功舉行總統直選,沒有暴力流血,只有和平落幕,真是難能可貴,舉世讚賞。一個世界人口排名第4位,穆斯林佔首位的國度,有幸成為全球僅次於印度和美國的第3大民主政體。回顧2004年的歷史性首次直選,當時外國觀察家研究亞洲政治生態的智庫,都持懷疑態度觀察印尼的大選。
印尼從未有過民主直選的經驗,對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人民教育與生活水平,選民素質都偏低的情況下,如何能控制秩序,避免各政黨為了政治利益和理念不同而起衝突,引發各省族群對立等,都是不可預測的因素。可是事實擺在眼前,印尼政治人物的智慧與風度,實在令人跌破眼鏡,能有出奇的冷靜包容,敗選者瀟灑大方承認落敗,凡事以協商方式化解糾紛,這種協商文化,是印尼“建國五原則”PANCASILA中第4條文“由英明賢能代表領導下的協商民主”,此種具印尼特色的競選模式,可以讓各國政府借鏡與參考。
每次競選活動開跑前夕,各組候選人共同簽下一紙“君子協定”,誓言維護自由、公正、和平的選舉,然後制定日程表,安排各黨群眾聚會的活動,分別在不同的時間及地點舉行,各自約束基層支持者,不可鬧事,形成制度化後,結果把競選活動辦得像喜慶節日的嘉年華會(Carnival Festival),大家歡樂圓滿收場。
根據筆者多年來的觀察,發現印尼民族傳統上生活平淡,要求不高的樂天性兼有善良溫和的性格,尤其是佔人口多數的爪哇族群,長期受古爪哇文化的薰陶,而培養出對當時王朝統治忠誠的順民,祖先遺留下的協商機制,任何問題以協商為訴求,民眾集合在晚間教堂議事會中尋求解決之道,很少有正面衝突的火爆場面,也是中國人口中常說的一句“以和為貴”,正是符合民主理念中求同存異的精神。
時代的進步與資訊的發達,上世紀中期的競選模式,候選人由政壇或民間社團領導人幫忙站台助選的 效應已經不再,選民擁有自主權,心中都有一把尺來衡量選誰,完全不會隨老大的意願去盲目跟從,這種觀念的轉變,是印尼媒體新聞自由,尤其是電子媒體的政論節目,都讓選民充份吸收更多的信息,明辨事非曲折後來決定自己神聖一票的歸屬。
候選人施小惠分發食品、衣物籠絡人心的效應也不大,總統直選不再選黨,選民都以候選人的人格、治國能力、個人魅力為標準,任何“名人效應”、“宗教及政壇元老光環”、“性別及弱勢支持票”,“悲情牌”等,都已經不再見效,更不能阻礙民心所向。在美國奧巴馬競選口號是“改變”,結果民之思變而當選,可是印尼的情況不同,則希望保持不變來求穩定,因為擔心換了新人,不知未來的前景,最後印證了 “Lanjutkan”(延續下去),才是全民最佳選擇。
選舉勝出後,蘇西洛總統要落實對振興經濟的承諾,其中積極吸引外資,才能刺激印尼的經濟發展,提升就業機會與競爭力,既然要吸引外資流入,政府就必須思考,拋出優惠的條件,締造印尼各方面優勢,才可以吸引外資投入。
吸引外資的因素有那些?大概可以納出下列4點:
一、較低廉的成本:企業界為了取得最大經濟的效益,只能在世界各地尋求低生產成本的工廠進行生產,印尼正符合這要求,因為勞工成本低廉,土地取得成本較低。
二、擁有特殊的無形資產:包含研發技術、品牌、工商管理等,以期通過這些特殊條件創造更好的利潤,例如,當微軟(MICROSOFT)或英特爾(INTEL)公司決定在印度成立研發中心時,便是看好印度在電子信息產業研發人才的實力,到目前為止,印尼還不具備這方面的優勢,
三、地點的優勢:很多跨國企業採取全球佈局的策略,一方面是借由在當地設置據點以快速地進入當地消費市場,運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去攻佔市場,並可享有降低運輸入成本及取得低廉生產要素等優勢。此外,不少外國企業基於稅率的考量,會選擇到避稅天堂去投資,如在開曼群島,英屬維京群島等地設立公司,以享有免稅的好處,印尼龐大的消費市場,是吸引外資的亮點。
四、政府相關法令的獎勵政策:各國政府為了刺激外國資金投資,都會制定各種獎勵方案,包括有期限租稅減免,立法制定對勞資雙方都公平相待,合理的勞工條例,關於後者印尼上屆會曾經討論過,尚未解決,是本屆政府必須努力的方向,完善開放外國專業人士進駐勞工政策,因為一直以來,印尼的移民法令,在收取一定費用,同時又限制外國人居留的期限,早已不合時宜,全球化時代,各國都在仿效美國的優才計劃及綠卡制度,吸引人才參與國家經濟建設,外籍人士都期待政府修改每年要收費延長居留手續,否則是外資進入的一道障礙。
摘自印尼星洲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