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印尼銀行業的市場滲透力雖是最低的,但利潤卻是最豐厚的。惠譽評級機構(Fitch Ratings)的評估顯示:若從淨息差(NIM)和資產回收率(ROA)來看,印尼銀行業勝過亞洲地區的其他國家。
在淨息差方面,達6.1%的印尼排名第一,其次是3.5%的泰國,馬來西亞、南韓和中國都是2.5%,新加坡和香港是2%。淨息差指投資收益減去借貸成本(利息開支),再除以平均資產。因此借貸額越高,銀行業拖欠的收入也更大。
惠譽的評估更加強印尼銀行業獲取高額利潤的意願,而不願在印尼央行利率已下調到如此程度的時候降低貸款利率。當印尼央行利率下調250基點以後,貸款利率僅降下78基點。
在資產回收率方面,印尼銀行業達6%,而其他國家都在2%以下。儘管擁有最佳的淨息差和資產回收率,但若與印尼的國民生產總值相比,印尼銀行業的市場滲透力僅27%而已,其他國家卻已在100%以上,但泰國和南韓除外。
實際上在1998年的危機之前,印尼的市場滲透力已經達到87%,但在近10年來一直下滑,如今在22%到27%的水準。
亞洲惠譽金融機構經理Julita Wikana稱:印尼銀行業目前正嘗試開發零售部門以進行市場滲透,因為在1998年的危機之前,更集中於企業部門。
日前,他在雅加達聲稱:“這種多樣化若涉及實業或零售部門是有積極意義的,因從原來給企業發放貸款進而推動市場滲透。”他提醒不良貸款數額會隨著經濟情況呈弱而增加,銀行業應早作防範。眼下銀行業資本充足比率還在17%的水準。惠譽稱在2008年底是16%。巴塞爾第二協議一旦實行,上述百分率或會降低。
Julita補充說:印尼銀行業資本充足比率雖然高於區域其他國家,但整體來說,由於經濟情況不穩定,印尼的風險更大,因此需要更加雄厚的資本。
印尼中亞銀行(BCA)副總經理Jahja Setiaatmadja聲稱:印尼銀行業市場滲透力低,是因為印尼國民生產總值與石油價格指數分不開,導致出現懸殊。他說:“理應看能賺錢的收入水準,不同類事物不具比較性。若按地區最低工資的不大收入來看,其實是沒賺錢的。”他認為淨息差大正說明印尼的風險大。此事也可從風險率的高低和國債券的收益率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