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財經雜誌《富比士》在去年11月公佈印尼40大富豪排名榜,力寶集團(Lippo Group)創始人兼董事主席,今年83歲的李文正(Mochtar Riady)排名第11,淨財富達22億美元。




至於印尼出版的《環球亞洲》雜誌的2012年印尼150大富豪,李文正的淨財富是16億美元,估值和《富比士》稍有差別。




以零售業、醫院、酒店、購物廣場、高速互聯網、金融服務等為主幹事業的集團,在《亞洲環球》雜誌2012年印尼100大集團中,力寶集團排名第8。從2007年起,集團每一年的收入都在步步高升,2007年為20億美元,2008年為24億美元,2009年為33億美元,2010年為40億美元,2011年為46億美元,2012年的收入估計為48億美元,從2007年到2012年的5年間集團收入激增140 %,令人乍舌不已!




李文正在1976年,也就是他53歲的時候和林紹良創立力寶集團,經過將近40年的發展,力寶集團擁有5個市鎮照顧住宅發展項目、3個大型綜合項目、24個零售商場、7家醫院、8間飯店、2個房地產信託基金等。此外,擁有兩間大學,22k-12學校,擁有25,000學生。




李文正的事業發展道路和其他印尼華商不同,他在銀行業打滾20多年,但他沒有朝向棕櫚樹種植業或開礦,他朝向的是房地產、零售商場、醫院與教育事業等,同時他也比其他華商更早進入中國的市場。投資區域遍佈亞太地區包括香港、新加坡、澳洲、美國等地。




李文正好學,在1979年前,他讀完四本書:《未來的衝擊》(Future Shock),《第三波》(The Third  Wave,《創造趨勢》(Make A Trend)以及《後資本主義社會》(Post Capitalist)。在這些書中他意識到即將到來的“全球化”浪潮對公司事業發展趨勢的影響。這就是李文正和其他華商的不同點,他以‘全球化’的角度來投資他的事業。




他說:“我們的根在印尼,所以我們必須瞭解世界,印尼資源豐富,但是不能
Stand Alone,獨善其身,這個世界的很多事情是有關連的。




他認為,全球化的重要表現之一是西方經濟已經開始飽和,動盪經濟正在興起,尤其是中產階級正在東方經濟中崛起。“東方經濟以中國、印度、印尼三國為主,至少有中產階級5億人口,他們的興起,導致天然資源供求的不平衡。”




李文正1929年出生於東爪哇的Malang鎮,祖籍是中國福建的莆田。在中學時期,他擔任東爪哇華僑學校學生會主席,因組織學生參加反抗荷蘭殖民者的鬥爭,並幫助開展宣傳及運送藥物,被荷蘭殖民地政府逮捕入獄。




1947年被驅逐出境後,他回到了中國,考入南京的中央大學哲學系。1949年中國國內戰亂,他來到香港。50年代初,隨著印尼政府漸趨穩定又重返印尼,定居雅加達。




這時,他父親在雅加達開設了一家蠟染店,生意尚可。父親有意讓他繼承家業,便向他傳授經營蠟染生意的訣竅。哪知,年紀不大的李文正卻對此不感興趣,更無心經營。原來,他雖然歷經滄桑磨難,有一個信念卻始終不變。這個信念從10歲起就開始萌發,那就是想當銀行家,這可能是異想天開吧。




李文正成家後,即離開父家到岳父家開設的百貨店中工作。未幾,他又找到了一份船務代理的工作,幹了幾年業績平平,也感到乏味,只是個人積蓄了2000美元。




正當李文正猶豫徘徊,不知該如何開創新事業之時,機遇從天而降,當初異想天開,竟然成真,可說是一個奇蹟的出現。




話說1960年的一天晚上,一家瀕臨倒閉的小銀行Kemakmuran銀行的負責人不知從哪裡聽說李文正有20萬美元,就此登門拜訪,向他伸出求助之手。儘管當時李文正只有2000美元,但他當機立斷,接受了請求。




李文正經過四處遊說,終於獲得有經濟實力的福建籍的同鄉的支持,至此,門外漢開始踏入金融界。由於集資有功,李文正獲得優先認購20%股權,並得以進入該銀行任職,後成為董事會成員。為了很好學習銀行業務,擺脫自己門外漢的窘境,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他自動要求到銀行基層去工作,從頭學起。




經過一段時間的認真實踐和虛心求教,他較快掌握了銀行業務。經過3年努力,經營成果不菲,他任職的銀行不僅轉虧為盈,而且獲得巨額利潤,李文正也開始在金融界嶄露頭角。李文正以獨到的眼光,聚攏當時在雅加達的福建籍華人中最有錢的人作為夥伴,以雅加達龐大的自行車業為Kemakmuran銀行服務的市場,使銀行獲得了巨額利潤。




1963年,宇宙銀行(Bank Buana)聘請他為經理,不久升為董事兼經理。他運用進攻特定市場的策略,集中爭取經營紡織及農產品種植和貿易的客戶,5年時間,竟使該行存款額增加近20倍,資產增加14倍。




至此,他救活了兩家銀行,被人稱為醫治銀行衰退症的能手。1971年,印尼政府頒佈條例,鼓勵本國小銀行合併經營。




李文正首戰告捷,令銀行圈內人人刮目相看。但他並不滿足,他要穩紮穩打,敢於競爭,以此為基石,去實現自己金融帝國的夢想。




1963年至1971年,他先後將岌岌可危的印尼宇宙銀行和繁榮銀行救活,然後以這兩家銀行為基礎,與妻舅李文光、李文明等合資購並了工商銀行(Bank Industri Jaya)、泗水銀行,組合成泛印尼銀行(Panin Bank)。李文正擁有30%的股份,並擔任執行總裁。經過4年的努力,這家銀行一度發展成印尼最大的民營銀行,資金達376億印尼盾。




李文正就像魔術師一樣,將一家家瀕臨倒閉的銀行救活,並持續式發展。他由此而被新聞界和銀行界譽為“醫治銀行的專家”。




1975年,李文正由於與部分股東不和而辭去泛印尼銀行執行總裁的職務。此前,由於他在金融事業上頻頻告捷,早已引起他的同鄉—印尼首富林紹良的注意。他剛一辭職,林紹良便邀他出任中央亞細亞銀行(Bank Central Asia / BCA)董事及總經理。




當時,BCA銀行的實際規模比李文正創辦的泛印尼銀行小得多,資產額不多,存款額也只有泛印銀行的1%。可是這家銀行是林紹良的財政支柱,有林氏集團龐大的實體作後盾,該行的業務發展潛力極其巨大。這就為英雄提供了用武之地。正因為如此,李文正爽快地接受邀請,入主BCA銀行。




李文正把BCA銀行作為自己的拳頭銀行來經營,他的聰明才智和大膽決策而又穩紮穩打的經營作風在這裡得到充分的發揮。在李文正的精心操作下,在林紹良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這家銀行就像破土春筍般地茁壯成長起來。僅僅3年,BCA銀行就成為印尼最大的私營銀行。




1983年,BCA銀行的資產總額比原來增加332倍,存款額增長1253倍,在全印尼設有32處分行,遍佈印尼各大城市,形成全國最大的私人銀行網。在新加坡、臺北、香港、澳門以及美國的加州、紐約州、阿肯色州也都設有分支機搆。至此,BCA銀行已成了公認的東南亞最大的銀行。




BCA銀行的成功,使李文正樹立了躋身國際金融市場的信念。他又在醞釀自己的海外擴張計畫,他要建立自己的跨國金融公司。




他首先把觸角伸向香港和日本、美國等地。在香港,他創立了Stephen財務公司。該公司擁有美國第六大投資銀行,並附設有2家大財務機構,其中一家在雅加達,名稱是Stephen國際租賃公司,由Stephen財務公司與印尼商業銀行各投資一半。




通過Stephen財務公司,李文正還取得了香港一家華人銀行的一半股權。在美國,80年代初他就購買了亞特蘭大銀行的30%股權。美國三藩市的希伯尼亞銀行雖然是林紹良旗下的公司,但李文正是管理這家銀行的委員會主席,在經濟上有直接聯繫和利益關係。




80年代初期,印尼的圓木及膠合板產量很大,大量銷往美國,貿易額一年達40億美元,其中李文正占25%,成了在伐木業和木材對美貿易中大賺其錢的銀行家。




1983年,著名的《亞洲金融》雜誌推舉李文正為當年“最傑出的銀行家”。




李文正一方面不斷擴充中亞銀行的業務,另一方面成立了由他全資擁有的力寶控股公司,後再次與林紹良合作,成立了各占股50%的力寶集團(Lippo Group),逐步發展為力寶控股公司、力寶公司、力寶銀行、力寶土地開發公司等單位。較後基於互惠關係,林紹良把它在力寶所擁有股權讓給李文正,而李文正當時所擁有的BCA銀行股權讓給林紹良。




力寶集團在成為李文正的旗艦之後,憑他在商場的經驗,這個集團的業務很快膨脹起來,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印尼、菲律賓、新加坡和韓國,力寶集團在亞洲不同地區,包括香港、印尼和新加坡的擁有15家上市公司,總資產達110億美元。




李文正有一次在接受一家雜誌的訪問時,他說:“在這方面,我有一個哲學,當一個人不懂卻還要去做事,那麼就請最懂的人來做,組織一個最內行的團隊,而不是我自已去做。如果我不懂裝懂,最後失敗的是自己。比如我們的Hypermarket霸級市場在印尼做的比家樂福(Carrefour)都要大,因為我不懂,就把家樂福的整個團隊度請過來,成為我們的團隊。”




零售也是力寶集團的三大主要業務之一,該集團的Matahari霸級市場是印尼排位第二,集團在該超市的Multipolar公司擁有50.2%股權。今年2月新加坡國營的淡馬錫控股買Multipolar 公司的50.2%股權。力寶集團除了在印尼的零售業之外,在新加坡及中國零售業務也包括超級商場、連鎖超市、百貨商場及娛樂業務。它還涉及到消費者的食品和非食品產品、保健及美容產品的零售及分銷。




力寶的第二個支柱是房地產業,這包括綜合性的衛星城市、住宅、公寓、甲級辦公大樓、工業區、商場、飯店、鄉村俱​​樂部和高爾夫球場。




該集團擁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國大陸經營五星級酒店。及集團在印尼公開上市的房地產開發商 Lippo Karawaci,在2007年榮獲“歐洲貨幣”雜誌授予在印尼最佳發展商。




在新加坡,力寶集團屬下的高檔住宅項目包括Newton One、升濤灣的Marina Collecton、新加坡河畔的Gentenni aSuite




力寶集團第三個主力投資在金融服務,電信服務,資訊技術和有線電視。其金融服務,包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人壽保險、一般保險、證券經紀、承銷、資產管理,專注於亞太地區的共同基金。力寶集團亦投資在醫療保健服務,例如醫院管理和連鎖店銷售藥品和醫療器械。




1984年,香港回歸中國,掀起移民潮,他出手買下華潤銀行。1989年天安門事件,外資倉惶撤離,他買下香港力寶中心。李文正在多年前說說:“大家逃,我就進去,那時候買一平方英尺4千港幣,現在都20多萬了。”




他說:“做生意,即使孫子兵法。你進去之前,都要想好怎麼退。”因為先想好退,才讓他勇於危機時入市。




他在90年代初他對香港這個通往中國大陸的視窗和橋樑加緊了投資活動,主要是為了進入中國的市場做好準備。




力寶集團第三個主力投資在金融服務,電信服務,資訊技術和有線電視。其金融服務,包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人壽保險、一般保險、證券經紀、承銷、資產管理,專注於亞太地區的共同基金。力寶集團亦投資在醫療保健服務,例如醫院管理和連鎖店銷售藥品和醫療器械。




李文正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只要在雅加達,每個禮拜天早上他都會和太太去教堂做禮拜。他也以基督徒的感受來談自己的“三思而後行”。




“在做事情前,要考慮是否能榮耀神的名?能榮耀神的名,你就去做,不能榮耀神的名,就不要去做;其次,做事情要考慮,這件事是否會把自己捆綁在裡面?例如,聖經雖然沒有禁止抽煙喝酒,但成癮就會捆綁自己,這樣的事不要去做;做事也要考慮到,不要成為絆腳石,讓別人跌倒。比如,賄賂別人,讓別人跌倒,這樣的事不能做。




李文正育有三子三女,大兒子李青(Andrew)有自己的房地產事業。李文正認為,父親把權力永遠抓在手上是不負責任的。在逐漸把權力交給下一代時,他不僅讓兩個兒子培養自己的團隊,也要讓力寶成為一個和諧的大家庭。




他說:“二兒子James(李白)主要負責印尼國內的業務,小兒子Stephen(李宗)主要負責印尼國外的業務。印尼國內的業務股份,James占大部分,Stephen占小部分;反之,印尼外的業務股份Stephen占大部分。這樣,他們就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今年54歲的李白目前力寶集團的首席執行長。數年前他在接受美國《沃頓知識線上》(Knowledge@Wharton)的訪問談到他的父親時這麼說:“我的父親李文正是一位資深銀行家。他可能是現在印尼最資深的銀行家,他永遠相信在生活中,我們必須國家建設和社會作出貢獻和推動經濟增長、投資、就業機會;而在同一時間,也支持社會公益事業 - 我們做到這一點,通過教育和醫療保健。這成為一個傳統。經過努力工作和明智的管理我們的公司,使我們走到今天這一步。”




小兒子李宗在10歲時就到新加坡求學,孫子也在新加坡讀書。李文正看到了新加坡教育對印尼的影響意義。2007年,他捐贈2100萬美元給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希望有更多印尼學生從中受益。




李文正於20091123日獲得亞洲企業協會(Enterprise
Asia)
頒予 “2009亞太終身企業成就獎




20113月,力寶集團捐贈500萬新幣給新加坡管理大學(SMU)。新大利用部分捐款,設立李文正獎學金(Mochtar Riady Scholarship)。在李文正看來,周圍很多問題和困難都是因為管理失當而造成的,他希望通過這筆捐款,培養出更多的管理人才。




力寶集團計在今年內劃把它的三個公司首次公開上市發行股票(IPO)這三家公司是Nobu National Bank計畫出售40%股權、資訊工藝解決方案提供者Multipolar Technology、醫院營運者Siloam International Hospitals。每家公司預計將籌資1兆印尼盾(1.03億美元)。 




摘自 印尼訊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okok Indonesia 的頭像
    Rokok Indonesia

    Rokok Indonesia 的部落格

    Rokok Indones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