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CA-FTA)於2010年1月1日 開始實施,免除6582稅務專案,17種營業產品關稅,以上貨品進口將享有零關稅或進口免稅的優惠措施,印尼市場將更加充斥包括紡織品、成衣、水果、兒童玩具等五花八門,琳琅滿目的價廉物美的中國產品。
自從世界進入全球市場一體化,市場自由貿易開放的新紀元,印尼開始成為全球大市場之一,來自各國的各種產品,相繼流入印尼市場,而市場自由貿易大門更加開放,印尼不是全球的工廠,而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不但是大都市,連鄉村市場也充斥著中國產品,使印尼本地產品變成邊緣化,被擠出競爭局之外。
印尼工業產品競爭力低已是不爭的事實,全球經濟講壇在其全球產品競爭力排行榜上,把印尼列在全球131國的第91位上,可見競爭力處在多麼弱勢的地位上。
雖然中國產品不全是物美價廉,其中也有劣質的產品,有的還比印尼本地的產品遜色,但是如洪水猛獸一樣的進口貨,已經嚴重打擊印尼中小企業生產,在產品價格競爭力弱勢之下,從競爭局中被淘汰出局,有的苟延殘喘,只留下一線生機。有的走上夕陽工業之途,不支而倒閉,工廠關閉,工人失業,增加新一批的失業大軍和貧窮人數。
目前,所有各種中國產品都在市面上流行,其實在1970年間,只有在印尼本地不能製造的產品才由中國進口。中國產品比國內同產品價格廉宜,並具有市場競爭力和吸引力。
印尼國內生產的傳統燃油價格高,仰賴進口原料進行工業生產,在美元對印尼盾幣匯率波動不一的情況下,難以控制,計算成本價格,加上各種收費的壓力下,“羊毛出在羊身上”把成本轉嫁到產品價格上時,昂貴的產品價格無法和廉價的中國同產品競爭。印尼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也越來越大,從2006年3537萬美元上升到 2007年的12億9300萬美元,2008年再次上升,變成71億6100萬美元。
這樣看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CA-FTA)對中國有利,對東盟成員國尤其是印尼將帶來不利的影響,目前印尼向中國出口只占5.91%的比率,而進口卻占8.55%,往後印中貿易進一步開放時,預測印尼出口只上升2.29%或變成8.20%,而中國的進口將上升2.81%變成11.3%或更多。
印尼商界要求延遲印中FTA三年後才實施是基於印尼內在振興工業方面還沒有良好推動,基礎設施設備欠善,產品運輸費用和銀行工作資本貸款利率仍然偏高,加上繁文縟節的官僚式作業,貪污亂收費惡習未改善之下,使高成本經濟生產削弱產品價格競爭力而無法和中國產品一爭高下。只顧面子,不顧裡子,勉強簽署中國-印尼自由貿易區協定的“打腫臉充胖子”,結果會落得“焦頭爛額”的下場。
貿易逆差為印尼政府敲響警鐘,印尼政府不能以出口原料,投資物品為藉口掩飾貿易逆差的逆境,如此掩耳盜鈴只有使印尼經濟憂慮加深,印尼政府須考量承諾印中FTA延後實施。
摘自 印尼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