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鷹國際集團(RGM International)主席陳江和(Sukanto Tanoto,60歲),2008年重登印尼首富寶座,淨財富為20億美元。陳江和控制的金鷹國際集團業務包括紙漿、棕櫚油、能源等,由於受到了商品價格下跌的衝擊,自去(2007)年以來下跌了57%,當時為47億美元。
身材高大、經常在西服上衣口袋中插支筆的陳江和,可以視為當代印尼的約翰•D•洛克非勒。在2006年時,他的家族財產接近28億美元,就已榮登《福布斯》2006年印尼首富排行榜首位。60歲的陳江和的巨額財富並非來自收購或者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籌集資金,而是來自他所經營的造紙、棕櫚油及能源業務,這些業務在經歷了印尼經濟的沉浮和金融危機洗禮之後仍穩定增長。
在40年的時間,把一家默默無聞的小店做到資產逾70億美金的跨國集團,有人說陳江和是商業奇才。其實陳江和經歷了一番艱辛的奮鬥,其間不乏一些傳奇故事。
陳江和父親早年從中國福建莆田來到印尼棉蘭市。父親開一家小店鋪,賣零配件和汽油。1949年生下陳江和。他在家中排行老大,下有8個弟妹。他就讀於華僑中學,後因家境困難,需要養家,還沒畢業就出來打工。開頭是做零件供應商,給石油公司供應機車的零件,漸漸業務拓展,經銷發電機、煉油廠設備,維修機電、機械,包括液化天然氣管,後來又做承包商,給一些石油公司做專案。那段日子,他工作得很辛苦,每天工作時間在16小時左右,沒有節假日,但是他亦學到很多東西。與很多靠辛苦打拼贏下事業的海外華人一樣,陳江和也經歷了很多創業的艱辛。有一次,他承包一項鋪設天然氣管道的工程,因為工程師計算錯誤,工程出現嚴重困難,員工們都嚇傻了。他的心裏也充滿了焦慮,但是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下來,儘管此時他已經虧了不少錢,但他仍幾次三番去新加坡重金聘請專才來解決問題,終於順利地完成了工程,贏得了客戶的信任。"創業過程中,挫折比較多,我不怕做錯,只怕每次犯同樣的錯誤,只要下決心面對,找到解決辦法,總能挺過來。"陳江和感慨地說。1972年石油危機導致油價猛漲,陳江和的客戶石油公司業務上升很快,需要大規模擴建,從而需要更多的設備,這給陳江和帶來巨大的商機,他一下就賺到了幾百萬美金。
有了第一桶金之後,他決定轉向實業。70年代中期,陳江和開始籌建自己的第一間工廠-三夾板廠。當時,印尼森林行業都是出口原木,利潤很高,到日本等地加工後有的又返銷印尼。而他卻決定把木材加工成夾板外銷。當時在印尼建這樣的工廠,拿生產准許證很難。他去找工業部長,部長是名中將,他問陳江和:"你搞夾板廠幹什麼?"他說:"印尼原木全部出口,而我搞原木加工,能將附加價值留在國內,也增加本國的就業機會。"部長很感興趣,說:"很多人來拿准許證都說是建工廠,到頭來都沒有建成。你這麼年輕,怎麼建得成?"他回答說:"我真的想建廠。"部長終於被說服,他叫手下幫陳江和辦理准許證,還問他大概多久可以建好,陳江和答14個月左右。工廠很快在棉蘭附近動工,結果不到10個月就建好了。工廠總共投資1,000萬美金,聘用員工2000名,這在當時算是大投資、大規模。當他向部長報告進度時,部長半信半疑,叫人來調查。後來他對陳江和說:"你真的建好了,我會向總統報告,讓他來剪綵。"陳江和聽了又驚又喜。
1975年8月7日 ,總統果然帶領7位部長來為陳江和的新廠剪綵。總統問了陳江和很多問題,包括為什麼做這個行業,夾板成本是多少,賣出去價錢多少,獲利多少,能給多少人解決工作問題,並拿一張紙讓他慢慢寫下來。他跟陳江和一起算,算完了,他說:"印尼應多製造夾板,應禁止原木出口,這樣可增加就業機會,多賺外匯。"從那個時候開始,政府便漸漸改變了印尼森林行業的政策,3年後就不再出口原木了。陳江和的這家工廠至今還在運作,一直在盈利,從沒出現過虧損。產品以前出口歐洲,1978年後出口到中國。
和印尼首富合作到1983年,陳江和的"金鷹"已 發展成為一家資產幾近一億美金的中型企業,經營範圍也已拓展到了為石油公司承包工程、夾板廠、棕櫚油和地產等領域。但是,陳江和並沒有滿足,他很想把棕櫚油這個項目做大,但以他當時的實力還不夠。作為商界後起新秀的陳江和用誠意打動了當時的印尼首富林紹良,攜手合作開拓棕櫚油項目。後來印尼富商黃奕聰也加入合作。他們把棕櫚油項目做得有聲有色,僅用五、六年時間工廠就賺到了十幾億美金。陳江和從中得到的最大收穫,是學到了很多做大企業的管理方式和策略。之後,他的企業越做越大,到今天,已是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工業集團之一,員工達5萬多人。"
陳江和家族的金鷹集團現正積極投資中國大陸的事業,他的四個孩子們有時候也會跟隨他一起來到中國,但這並不意味他已經準備好交接班。“我一直信任那些通過努力工作被我雇用的人,而不是依靠和我存在某種關係的人。”他說。
白手起家的陳江和,希望向孩子們灌輸更實用的財富觀:做一個好股東。雖然他的四個孩子有三個從沃頓商學院畢業,但至今卻無一人參與家族生意。不過,他要求孩子們必須掌握三種技能:請到能人,看懂財務報表,瞭解法律和企業運營的基本原則。他的女兒目前在紐約的一家投資銀行工作。在一個兒子很小的時候,他就安排他去印尼一個偏遠的山村做實習生,村子裏甚至沒有互聯網。
在中國,金鷹公司旗下的亞太資源集團在中國投資的核心專案,是位於山東日照的亞太森博漿紙有限公司。這個專案正在進行二期擴建,擴建工程投資達到14億美元。陳江和希望將這裏建成全球最環保的紙漿生產線。也許你無法將他與“可持續發展的宣導者”聯繫起來,但他的話並非虛言。他與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合作,推行“鑲嵌式”種植理念,在自己的特許種植區中至少保留20%的土地,用來協助保護印尼的梭尼祿森林,絕不非法砍伐,而是只砍伐其495萬畝特許經營的退化林地上種植的相思樹,這種樹的輪伐期僅有7年。在中國,陳江和捐建了23所“僑心小學”和19個“僑心工程”專案。“產業達到一定規模時,必須回饋社會,這樣才能永續發展。”陳江和說。
在陳江和出生之前,他的父親陳金榮就從家鄉福建莆田輾轉來到印尼棉蘭。他在家中排行老大,下面有8個弟妹。陳江和17歲時,父親過世,他承擔起了養家的責任,從做零件供應商起家。他為金鷹帝國立下了許多原則,這些原則每年都向公司員工公告,其中包括:帳面上賺錢的公司可能倒閉,但是每天有現金進來的公司卻不會倒閉,要避免危機時發生劇變。有一個例子能說明情況:他所擁有的業務集團資產負債率遠低於行業平均水準,他堅持用現 金結合財務報表的方式考核經理人。每個月,他都要考察各個集團的現金利潤。
陳江和天生對數位的敏感和審時度勢的能力,讓其在不同的行業中能夠作出抉擇,積累起了財富。一開始,他給石油公司供應機車零件,後來承包石油工程,1972年全球性石油危機讓他賺到了1,000萬美元。但他卻意識到,無論如何努力,這種單一業務都會被動盪的局勢打敗,因此需要多樣化經營,以分散風險。此後,他投資了夾和板材生意,從供應商變成了生產商,並把賺來的錢投資在棕櫚油專案上,短短五、六年就賺到了十億美元。在1997年金融危機來臨時,投資者紛紛逃離印尼,他卻賣掉了國外的資產,把資金帶回印尼,投資到石油和天然氣基地。
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陳江和成了印尼最成功的商人。在這個過程中,他一直通過自己的投資行為教育團隊,“在危機來臨時,抓住最重要的問題優先解決,幫助大家樹立信心。”那段時間,處於建設時期的廖省漿紙廠剛剛從三家銀行融到10億美元,但是金融危機來臨時,銀行資金全部凍結。雖然陳江和當時主要以出口業務為主,盈利和負債都以美元結算,但工廠仍然面臨倒閉的風險。他最終決定賣掉國外的部分資產回籠資金,將專案改成四個階段來執行,由原來的一年後生產改成兩年半後生產。
不過,陳江和也有過失敗。在最初生產夾和板材時,投資工廠幾乎花光了所有的錢,根本沒有預料到管理工廠還需要管理庫存和購買原材料。他說,他在“用做貿易的辦法做工廠”,自己從供應商轉變為生產商時,交了不少學費。工廠開工半年後,預計8,000張的生產規模總也無法實現。後來,他聘請了臺灣的管理團隊。三個月後,同樣的工廠,同樣的機器,6個月後產量達到了12,000張。那一年,他只有24歲。這次失敗讓他領悟到了管理和找到“好人”的重要性。“失敗的例子最深刻,能看到更多的東西。”他說。
直到今天,陳江和筆挺的西服裏總會裝幾張小紙片,供他在考察公司時記錄資料和資料。他經常早上9點鐘到公司,晚上10點離開,每週工作六天。他自學了英文,最近幾年間還每年抽出一段時間去商學院讀書。作為金鷹帝國的締造者,在做出重大投資決策時,他仍然堅持集思廣益,逼別人講出“投資或者不投資”的理由,一條條列清楚。他說:“股東是自己,董事長是自己,越要聽別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