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危機日益嚴重,全球紙張和紙漿價格下降、需求疲軟迫等原因使印尼本地的造紙和紙漿公司合併。
2009年1月19日,印尼造紙和紙漿協會主席Mansyur說全球紙張需求已經跌倒有史以來的最低點。目前,本地的製造商平均只發揮了44%的生產水準。他說該產業現今的裝機年產量約800萬噸紙漿和1200萬噸紙張的水品上下。
工業部部長Fahmi Idris回顧2007年的造紙工業的輝煌歷史時說,當時該行業發揮了8到9成的運營水準。曼蘇爾說全球經濟不景氣不僅影響了印尼製造商,由於市場需求減少,歐美地區的製造廠也有很多倒閉。另外,銷售價格的下降也增加了生產風險。據協會顯示的資料,短纖維紙漿的價格從2008年的每噸1000美元降到了500美元以下。曼蘇爾補充說:“現在一頓紙只有700-800美元,而上一年第四季度的最高價格為1150美元。
迫於目前的市場形勢,曼蘇爾說製造商們不得不努力應對這場金融海嘯,包括與競爭對手合併,他們要加強相互合作,只有這樣才能應對需求日益減少的市場形勢,否則企業就要倒閉。
由於產量下降,金鷹集團旗下子公司廖內紙漿廠決定解雇1000名職工,另外短暫性解雇1000名職工。兩年來,該公司一直面臨著原材料短缺的問題。廖內紙漿廠主管Rudi Fajar說公司早些時候已經採取了一系列高效率的措施來應對生產成本上升和產量下降的問題。
黃奕聰(Eka Tjipta Widjaja)旗下的金光(Sinar Mas)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紙漿造紙公司。它旗下的子公司永吉(Indah Kiat)和集偉(Tjiwi Kimia)每年可分別生產380萬噸和150萬噸的紙張、包裝紙和文具等。Pindo Deli公司和Lontar Papyrus公司每年可生產110萬噸和75萬噸的紙張。金光集團董事長Gandhi Sulistianto說該產業確實需要合理化的重組。
在產業全盛時期,廖內紙漿廠和永吉公司每年共生產420噸的紙漿。每年創匯50億美元。紙漿和造紙公司每年都受到非政府組織的指責,說它們加快了森林的破壞。據環境部報告稱,1987年至1997年,森林消失的平均速度為每年180萬公頃。在1998年至2000年猛增至每年280萬公頃。而2000年至2006年,又回落至每年180萬公頃,這說明森林資源正在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