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日趨縮小,乃為世界各國之趨勢,文明國家之普遍現象,而在各國城市之人口中尤為顯著。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印尼的傳統家庭出現了新的變化。本文就印尼傳統家庭變化的原因、表現及影響作一簡要的論述。


一、傳統家庭的基本特徵


印尼的傳統家庭是指幾代同堂的具有大家庭制度特色的組成狀況和存在形式。這種家庭有如下特徵:


1. 崇尚早婚早育。印尼是一個多民族的熱帶國家,許多民族有早婚習俗,如印尼的西爪哇地區,15歲以下婦女結婚者已占同齡人的42.6%;全國15歲至19歲的青少年中,已婚率占達30%。


2. 提倡多子多福。伊斯蘭教是印尼的主要宗教,其對絕育和人工流產等極為反對。印尼宗教部長曾公開反對絕育手術,衛生部長也曾發出指示,要求在宣傳計劃生育中不提絕育措施,而印尼前總統蘇加諾則一度宣揚在我們國家,人口越多越好。


3. 推行大家庭制度。印尼的大家庭制度是指兄弟姊妹以及其他親戚組成的關係緊密的家庭互相扶助的制度。在這種制度下,一對夫婦平均有6個子女,每個子女又平均有5個兄弟或姐妹、6個子女、30個侄或侄女、10個叔叔或阿姨、60個堂兄弟或堂姐妹、120個父母親的堂兄弟或堂姐妹、720個表兄弟或表姐妹。


4. 流行從女居的習俗。結婚後,男子通常先到女方家裏居住13個月,然後夫妻倆人才著手共建一個經濟相對獨立的家庭。這種家庭組成形式在印尼被看作是傳統的家庭形式。


二、傳統家庭變化的主要表現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印尼傳統家庭出現了以下變化:


1. 婦女結婚年齡普遍推遲。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東南亞各國婦女的結婚年齡不斷延後。印尼婦女結婚年齡延後的速度雖然緩慢,但在1970-1990年間的20年中已提高了2歲。這種結婚年齡的上升,與婦女擇偶權利的提高有著密切的關係。東南亞地區由父母包辦婚姻的狀況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一變化在印尼和馬來西亞的馬來人中要比菲律賓、泰國和馬來西亞華人中的變化更巨大。人們開始對以前崇尚生育能力及提供早婚的傳統提出了異議。


2. 傳統婚姻家庭日遭破壞。以前,在印尼,育齡婦女獨身或身心健康的婦女不結婚被看作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如今,這種情況有了較大的改變。現在印尼離婚現象日趨增多,核心家庭普遍出現,單親家庭比重逐漸上升,非家庭戶不斷增多,特別是單身戶比重上升很快。據統計,印尼首都雅加達30-34歲婦女的獨身率已達9%。


3. 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據統計,1970年印尼的人口出生率為4.8%,1981年降至3.5%。又據“1991年印尼人口與健康調查的總結報告,1991年印尼育齡婦女平均生育孩子的數目為3.6個。到了19948月,印尼總統蘇哈托宣佈:“1994年印尼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下降到1.6%,印尼每個家庭擁有孩子的數目已下降到每家2.8個。” 1998年1月2,印尼人口國務部長兼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主席哈爾約諾·蘇約諾說,經過20多年的努力,印尼平均每個家庭生育孩子的數量由1970年的6個下降到1997年的2.4


4. 年輕人青春期日益增長。年輕人性成熟和結婚間的青春期不斷延長。以前,東南亞,尤其是伊斯蘭東南亞(主要是印尼)的青年女子月經期的到來時間往往遲於結婚登記年齡。現在印尼年輕人居住在家裏的時間比以前增長,同時,父母的傳統權威也受到了挑戰。


三、傳統家庭變化的主要原因


各時代之家庭,皆受當時社會的勢力及環境之支配;更因人民之知識,國家之戰爭,經濟之變遷,政治宗教之觀念及原理,人類之感情,思想之不同,而隨時變遷之不已,謂之為時勢之產物,亦無不可。


印尼傳統家庭變化的主要原因有:


1. 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的變化是導致印尼傳統家庭結構和家庭關係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隨著印尼經濟的發展,就業機會日漸增多,就業形式逐漸多樣化。婦女的就業率也較以前有了較大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婦女開始離開自己的家庭,進入城市工作。據統計,女性在工業部門經濟活動人口的比重由1975年的8.4%,上升到1991年年12.4%; 而女性在服務業部門的經濟活動人口則由23.8%提高到31.1%。同時,印尼女性的識字成人比率也由1975年的44.6%上升到1991年的75.3%。又據最近的研究表明;受過7年以上教育的婦女比未受教育的婦女一般要遲4年結婚,而一名婦女每接受一年的學校教育,她的生育能力就降低10%。因此,隨著婦女勞動力市場的擴大,教育程度的提高及社會經濟地位的上升,印尼的人口出生率不斷下降,婦女結婚年齡普遍推遲,生兒育女觀念日益淡薄。


2. 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1968年,印尼政府成立了全國家庭計劃生育協會,負責執行政府的人口政策,統一領導全國的計劃生育工作。同年印尼政府把控制人口增長納入其第一個五年計劃。19724月,印尼政府制定了一個人口規劃,要求1971-1975年期間完成使6百萬人實行家庭計畫的任務,規定每個家庭平均子女數降為2人,以使目前的出生率到2000年時降低一半。為實現這一規劃,印尼《新婚姻法》規定了男子的最低婚齡,提倡女子20歲以後才生育,至30歲最好停止生育,生育間隔為3年最合適。同時政府還運用經濟手段獎勵和處罰多胎者,並為節育者提供貸款優惠等。由於這些政策和措施的分期、分批和分地區的實行,使得印尼避孕節育知識相當普及。據統計,在印尼,94%的已婚育齡婦女至少知道一種現代避孕方法,已婚育齡夫婦的節育率從1970年的2%左右,提高到1984年的58%左右,人口出生率也明顯下降。


3. 家庭價值觀的動搖。隨著交通工具的改進,郵電通訊的興起,教育科技的發展,印尼傳統文化中過去提倡早婚早育、多子多福、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的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東南地區各國政府剛剛認識到經濟迅速增長的社會副作用,但是,它們不願意為社會變遷提供補償的負擔。即使在國家資助下,傳統的家庭親情就能夠應付巨大的社會變遷嗎?顯然,家庭中的倫理教育和性格形成的過程未能阻止馬來西亞青少年吸毒成癮,未能阻止印尼青少年在雅加達大街上打群架,也未能阻止泰國的年輕人酗酒。儘管人們如此相信家庭價值觀念,但現代化所造成的壓力已經令人難以承受。


四、傳統家庭變化對印尼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印尼傳統家庭的變化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主要有:


1. 社會福利費用增加。從傳統上看,印尼家庭一直承擔著主要的社會福利負擔。在照顧老人和兒童方面,國家的作用一直很小,社會自身承擔了絕大部分的社會支持費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家庭的功能部分地轉移到社會,如傳統的父子相傳、傳幫帶的職業世襲教育已完全不適應社會的發展,而代之以大規模的公共義務教育、職業培訓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國家的社會福利費用,加重了國家的經濟負擔,影響了國家財政收支平衡。


2. 家庭對老年人的贍養受到威脅。香港《遠東經濟評論》登載的《家庭的重要性現代的緊張關係使東南亞的社會結構吃緊》一文中指出:東南亞各國已經達到或將要達到西方工業發達國家所經歷的人口過渡期。由於出生率同死亡率一起下降,需要贍養的老年人人數逐年增加。城市裏的人發現自己已很難像傳統所決定的那樣照料自己上年紀的親屬。工作時間長和住房費用高使老年人可獲得的時間和空間很緊張。雖然托老所在東南亞有悖於傳統,但是它們已經開始人滿為患。


3. 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據統計。1975年,印尼65歲以上的老人人口占其總人口數的3.2%,1985年上升到3.6%,1990年增加至3.9%。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及國民期望壽命的增長是造成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原因。由於婦女的壽命一般高於男子,因此,老年人中婦女居多數;又因為男子常與比自己年紀小的女子結婚,故又造成相當數量的老年寡婦;加上寡女再婚的社會壓力高於鰥夫這便造成今天東南亞國家老年寡婦和鰥夫的比例為361的狀況。


4. 青少年婚前性行為增多。在印尼,青少年的性行為極為普遍。據統計,1328%的第一胎為婚前所懷。近年來, 男女青年職工同居於工廠的宿舍,男女青年學生同住於寄宿的公寓,並由此而導致的合夥性行為在整個東南亞地區的流動人口中有進一步蔓延和滋長的趨勢。隨著婚前性行為的增多,十幾歲母親的人數也逐年上升。


5. 市場供求發生變化。印尼家庭規模小型化是生育率下降的必然結果,是家庭發展的必然趨勢。印尼家庭規模小型化導致家庭數量的增加,從而引起家庭用品總需求量的增加。此外,家庭小型化意味著家庭需求商品,即住房、汽車、家用電器、灶具等家庭用品在供給構成上要以小型為主。家庭既為人類及社會所創造,又能隨時而進步。儘管印尼的傳統家庭中有些不因時間而發生變化的凝聚力和延續性,但仍不可避免地將受到其所處的變化異常的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印尼傳統家庭的變化,與其說是陰險的西方化所致,不如說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okok Indonesia 的頭像
    Rokok Indonesia

    Rokok Indonesia 的部落格

    Rokok Indones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