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印尼出版的《環球亞洲》雜誌2013年印尼150 富豪排名榜,巴彥資源公司(Bayan Resources)老闆劉德光排名第8,他的財富達14億美元。




巴彥資源在2008年上市,在2009年公司的收入達2億美元,在2010年的收入增至5.8億美元,在《環球亞洲》印尼100大集團排名第422011年和2012年的收入,由於煤價上漲,收入激增至12億美元,排名上升至35




至於美國出版的財經雜誌《福布斯》的2013年印尼富豪榜,列出他的財富是17億美元。在全球富豪榜排名第882。對66歲的劉德光,他在72年來到印尼尋找機會的時候,沒有想到他有一天會成為印尼的十大富豪之一,這是印尼這片土地給他帶來商機
,而他也掌握這個商機,比他人更早介入煤礦業而發達。




劉德光在20歲的時候在新加坡跟從事建築業的父親學習,雖然當時新加坡正值城市建設高峰期,但劉德光卻認定在更為遼闊的印尼存在著更多的淘金機遇,29歲時,也就是1972年來到雅加達從事承包建築的生意 。登陸印尼之後, 他很快便成為了印尼有能力承建大型工業專案的少數幾家建築商之一。




印尼國有油氣企業Pertamina公司旗下位於加里曼丹的LNG工廠便是他承建的第一批大型項目之一。事實上,正是由於這家工廠的機緣,劉德光才會在1975年來到加里曼丹,並從此紮根這座資源豐富的島嶼。




劉德光開始涉足採礦業時,最初只是為當地的煤礦老闆服務,眼睜睜看著他們賺取大部分利潤。劉德光可不想長期做別人的勞動力。一段時間之後,他便積累了豐富的採礦經驗,並且後來也在加里曼丹北部港市Balikpapan持有一家小型煤礦碼頭的股份。




既然走到了這一步,那麼擁有屬於自己的煤礦似乎也是順理成章之事。儘管印尼法律禁止外國人擁有採礦經營權,但還是難不倒劉德光;他於1992年加入印尼國籍,後來終於在1997年成功買下了位於東加里曼丹(Kalimantan Timur)的一座煤礦,並由此創建了巴彥資源公司。




但最初經營並不順利,劉德光一度曾試圖出 售其煤炭公司,但沒有結果。之後,他決定乾脆將公司掛牌上市,以便融資擴張業務規模。20088月,巴彥資源在雅加 達證券交易所(Jakarta Stock Exchange)成功上市。




2008年巴彥資源上市時,劉德光擁有的8座煤礦年產總量已達700萬噸。2010公司收入為5.8億美元,但利潤卻只有區區200萬美元。股價自2008年上市以來已上漲兩倍。




不過,雖然巴彥資源當前的業績還算不錯,煤礦儲量也十分充足,但公司自兩年來卻面臨著巨額負債的威脅。為了拓展他的煤炭帝國,劉德光非常敢於舉債。巴彥資源2011年的債資比為1.36,是印尼債務水準最高的煤炭公司之一。




如果煤價每噸跌破50美元,那麼他們將是第一批破產的企業。麥格理證券(Macquarie Securities)的煤炭業分析師Albert Saputro指出。不過,煤價離這一危險線還有2030美元的空間。我認為,一旦煤價降到50美元以下,那所有的煤炭公司都會有危機感。劉德光說。




在加里曼丹,開採煤礦並不是什麼有技術含量的工程。僅在地表幾米以下,就有厚達30米的煤層。礦工挖開表層土壤之後, 炸開岩石,然後就可以開採煤礦了。




雖然連伐木和種植棕櫚油這類活動在加里曼丹都會遭到環境方面的批評,但目前尚未有人對露天開採發難。當地法律要求採礦企業在完成開採之後填平土地,而似乎大多數企業現在都遵守了這一規定。




儘管開採過程簡單,但將煤運往海岸裝箱就比較麻煩了,而且成本也較高。加里曼丹內陸是世界上人煙最為稀少且最欠開發的地區之一,這裡交通極為不便,甚至連村落都很罕見。




採礦企業只有自己先修路,然後才能用卡車將煤運出去,有時還得借助小河流和河口將煤運往海岸。為了能將煤運往中國以及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劉德光利用了他在Balikpapan的煤炭碼頭以及在2003年自行設計並建造的一座大型浮動碼頭。




當時之所以會修建這座總造價達4,000萬美元的碼頭,是為了方便公司旗下位於瓦哈那(Wahana)的煤礦運輸。在該碼頭裝貨上船之前,就可將各種煤礦混合在一起,這在浮動碼頭中是絕無僅有的。批評者認為劉德光的此舉幾近瘋狂,但他卻認為這一碼頭讓公司的煤產品更具競爭力,同時還可通過碼頭租賃來賺取利潤。




巴彥資源及其子公司持有的礦地達到81,265公頃,煤炭產量每年達1500萬噸,該公司也有能力庫存100萬煤炭。但低質煤的價格越來越低,他在前年和一家澳洲公司合作,在加里曼丹興建一座工廠,將低質煤炭轉化成利潤更高的高能煤炭,從而提升能源效益,這種方法在業內尚屬首創。劉德光的眼光可說是獨到,特別是中國正在醞釀禁止低質煤入口。




巴彥資源及其合資夥伴悉尼白色能源公司(White Energy)已為這一煤廠共同注資達8,000萬美元。白色能源公司已在澳洲修建了同樣性質的實驗工廠,規模是印尼工廠的10倍。




另外,在美國和日本也各有一家公司專就煤炭能效提升技術進行試驗,但它們的商業化程度都比不上這家印尼工廠。事實上,後者將在未來幾月內開始生產首批加工煤,並投入市場。該工廠首先是將煤炭碾碎,然後經過快乾工序減少煤的濕度並提升其能源產出,最後將乾煤粉壓制成統一規格的煤餅。




這家名為Kaltim
Supacoal
公司的合資企業是巴彥資源與白色能源在3年前創立的。後者擁有技術專利,占51%的股份,巴彥則持有剩餘的49%。如果不出意外,在未來3年內Kaltim Supacoal公司旗下將有4家工廠啟動,大大提升巴彥資源在印尼Tabang所有低能煤礦的經濟效益。




2013年初白色能源的董事長鄧肯(Travers Duncan)想美國出版的財經雜誌《福布斯》表示,合作的達成與第一家工廠修建都十分不易。在與劉德光共進午餐時,鄧肯坦言道:我們兩人都習慣了在自己企業中的主宰地位,突然要與另外一個人合作,肯定會有一些摩擦。而他的印尼合作夥伴則笑答說,幸好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克服了。




現在兩人的私交已相當密切了,如果兩家人剛好都在同一個國家,那他們便會相約打一場高爾夫球。劉德光在新加坡和雅加達兩地都有宅邸,他膝下現有一兒一女,兒子已在他的企業中參與,女兒尚在深造學業。




該雜誌當時報導,劉德光的計畫將是尋找一種成本更為低廉的途徑將煤運往海岸。目前,要將煤從他的Tabang煤礦和緊鄰的煤炭加工廠由水路運往Balikpapan碼頭,總共需要4天時間。由於運輸成本占煤炭價格的比例有時可高達80%,因此許多煤炭企業都紛紛開始探求各種方法來改善運輸狀況。
例如,巴彥資源的競爭對手安達洛能源 (Adaro Energy)就計畫投資3.5億美元興建一條長達80公里的傳送帶,藉此將煤由煤礦運往海岸。




劉德光考慮兩個更為宏大的方案,其一是鋪設一條鐵路,其造價可能高達20億美元;其二則是架設一條管道,將煤與水混合後,用管道運輸煤漿,後者的成本稍低。




報導說,他已從澳洲請來了顧問研究鐵路方案,同時又請來了中國專家評估架設管道的可行性。就目前來看,他們似乎更青睞第一種方案。迄今為止還沒有人在加里曼丹鋪設過鐵路,劉德光說,這將會是一項激動人心的宏大工程。不過,首先我們得看看能不能降低建造成本。




他在新加坡上市公司Manhattan ResourcesSingapore HealthPartners中均擁有股份,後者計畫於2013年在新加坡開設一家集醫院、醫療中心和旅館為一體的機構。巴彥資源不久前宣佈已達成一項2.7億美元的交易,收購一家澳洲採礦公司的控股股權。




喜歡動物的他在加里曼丹開了一家動物園,裡面有長臂猿、太陽熊、孔雀等很多動物;同時還幫助紅毛猩猩重歸野外。


摘自 印尼訊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okok Indonesia 的頭像
    Rokok Indonesia

    Rokok Indonesia 的部落格

    Rokok Indones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