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7月出版的《環球亞洲》150名最富有的印尼人名單中,今年84歲的林文鏡(Sutanto Djuhar)的今年財富達到4.2億美元,排名第86名。而2012年的財富為3.4億美元,排名第81名。
在蘇哈托時代,林紹良、林文鏡和蘇哈托的義兄Sudwikatmono和來自北蘇門答臘的商人Ibrahim Risjad當時被號稱”四人幫”,因為他們組成的Waringin
Kentjana集團幾乎囊括了印尼主要的行業。但隨著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四人幫瓦解,還發生了法律的糾紛。今天林文鏡是”四人幫”碩果僅存的一個人。
林文鏡是印尼一些著名企業的重要的創辦人之一,如印多福(Indofood),波加沙裡麵粉廠(Bogasari Flour Mills)和印多水泥(Indocement),這是國內第二大的水泥廠,目前是由德國的海德堡水泥集團(Heidelberg
Cement Group)控制。
林文鏡也是三林集團在香港的第一太平洋投資的非執行董事直到2010年。他也是中國冠捷科技有限公司(TP Vision Technology,品牌AOC)的共同創辦人,這家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液晶顯示器(LCD)製造商。他擔任該公司非執行董事直到2004年。他的兒子林宏修(Teddy Djuhar)目前是印多水泥副總裁。
林文鏡生於1928年3月19日,7歲的林文鏡隨母親離開福州的福清市(當時叫福清縣)的陽下鎮,到印尼跟隨父親做生意。父親為林洪寬,育有二子二女,林文鏡為老大。林洪寬早年和堂弟林寶樁一起前赴印尼謀生,先在Kudus定居。17歲那年,父親去世,林文鏡不僅承擔起養家的重擔,還從跑單幫開始闖入商海。
據稱,當年林家坐船來印尼時,是與林紹良一起還有一位同鄉林義和(譯音Liem Ngie Hoo/Imin Sugiono),並一同住在Kudus,彼此的親密關係是在這個時候建立起來的。林文鏡日後的許多事業都是與林紹良合作的。
林文鏡年輕時是一位出色的運動員,他精於羽毛球、排球和籃球。他曾在50年代入選國家排球隊。離開學校後,他曾在中爪哇北加拉岸和一位姓劉的朋友合作開設一家印花蠟染廠。
1958年,林文鏡的同鄉林義和從Kudus遷居到雅加達,他在那裡標獲供應海軍制服的生意,林文鏡和林來端(Liem Lay
Tuan)對這筆生意感到興趣,決定和林義和一起合作。後來連同另一位朋友陳奕樂(譯音Tan Ie Lok),這四人合組一間名為四海(Four Seas)的公司,經營這些生意,當時生意做得很大。
1962年另一位朋友林來端(Liem Lay Tuan/Yacob Sulaiman )加入他們。於是他們成立了五星(Five Stars)公司,每人的股份相等。這家公司和蘇哈托開始有業務夥伴關係。
至於林紹良當時因為供應物資給蘇哈托的軍隊,所以和蘇哈托已經建立良好關係。
1968年蘇哈托上臺成為印尼的總統後,蘇哈托拉攏五星公司和林紹良合作,成立一家新公司稱為華仁誼Waringin Kentjana(三林集團的前身)。在合併後,林紹良出任主席,林文鏡代表五星公司管理在新加坡Suntec的工廠,而林紹良也負責公司的財務。
不久之後與蘇哈托有關係的商人Ibrahim Risjad和蘇哈托的義兄Sudwikatmono加入這家公司,這四人在印尼的商業圈呼風喚雨,所以被稱呼為“四人幫”。
1968-1998年,在在蘇哈托政權時代,華仁誼集團進軍許多不同領域的事業。林紹良和林文鏡攜手成立了波加沙裡麵粉廠(Bogasari Flour Mills)、印多福(Indofood Sukses
Makmur )、印多水泥(Indocement),還有在香港的第一太平投資公司。除了這些合資企業,“四人幫”也各自發展自己的事業。
林文鏡曾任上述公司董事,冠捷科技有限公司的非執行董事,直至2004年8月25日。他曾於1981年到2010年5月31擔任第一太平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
林文鏡是一位關心公司員工的領導人,據一位臺灣水泥公司派來印多水泥的技術人員說,有一天他在家裡摔倒摔斷手腕,送進醫院施手術,身為公司老闆的林文鏡在第一天便親自來醫院看他,關切的問他要不要通知臺北的家人。第二天林文鏡的公子林宏修也帶來他的媽媽親自燉的雞湯,給他補身。這名臺灣水泥的技術人員在他撰寫的《南洋水泥生涯至六》的文中提到這回事,足見林氏父子都是關心屬下員工的人。
林文鏡除了參與也林紹良的合作事業,他也曾先後開辦了20多家企業,地產業、採礦業、航運業,酒店業等。他在新加坡、臺灣、菲律賓、澳洲都有投資。
1992年五星股東林義向林文鏡索討50萬美元,林文鏡分別開了兩張支票給林義和。2000年,林義和再度向林文鏡要錢,後來演變成法律訴訟,在新加坡打官司。
至於和林紹良的問題是發生在1998年亞州金融危機,三林集團為了付還52兆印尼盾的負債,將中亞銀行等資產交給印尼銀行重組機構(IBRA)作為還債用途,但林文鏡在中亞銀行等這些資產擁有股權,他對林紹良家族的決定感到極度不滿,林紹良兒子林逢生答應將會在出售印多福資產後將錢歸還,但在當時未實踐諾言,於是日後發生了連串的法律訴訟案件。
在1987年,林文鏡回到祖籍中國的福清家鄉,當初的設想只是興辦學校而已,但其後大力發展基本設施,改善當地投資環境。1990年創辦洪寬工業村,在面積16.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136家企業,其中80%是台資企業,以生產機電、鋁合金、傢俱、食品、雨具等輕工產品為主,80%產品外銷,2012年工業村年產值超過126億人民幣,擁有現代化的公園、醫院、學校、養老院。
他在福州創辦的融僑集團,是一家房地產開發為核心的投資企業,開發的一個僑資經濟區-融僑經濟區,第一個僑資工業區-元洪投資區,第一個中小企業集中區-洪寬工業村,耗資1千萬美元興建福清第一家大酒店-融僑大酒店。除了這些,它還在福清修路辦校建醫院,為地方造福。
最讓他感到自豪的是,在他發現和打造下,世界級的大港-江陰港,中國東南沿海最大營運中心-江陰國際運轉中心,海峽兩岸公用工業基地-江陰工業集中地已初具規模,這不但給福清帶來強大發展的後勁,也將給海峽兩岸帶來經濟新增長點。
2012年12月林文鏡在中國因多年堅持慈善義舉,捐贈總額超過8億人民幣,獲得中國房地產企業家“仁愛獎”。
在90年代以後,林文鏡把他個人的主力放在中國發展,他在印尼的事業交給他的兒子林宏修和林宏新(Johny Djuhar)等人打理。今年61歲的林宏修目前是印多水泥副董事主席、第一太平公司非執行董事、Tunggal Prakarsa公司副主席、太平工業與發展公司董事等職位。